作者:何洪巨、武彦文、高苹
13.1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zui基本的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和身体健康的营养与能量。因此,食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质量。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必须对食品的品质进行分析评价。
食品按照种类可划分为谷类、薯类、淀粉类、豆类、蔬菜、水果类、畜禽类、肉类、乳、蛋类、菌藻与鱼虾蟹贝类、坚果、种子、油脂与调味品类[1]。食品中含有元素50多种,其中碳(C)、氢(H)、氧(O)、氮(N)是构成食品中水分和有机物的基本元素。除此之外,其他的元素统称为矿物质元素,这些元素从营养学角度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常量元素包括钾(K)、钠(Na)、钙(Ca)、镁(Mg)、硫(S)、磷(P)、氯(Cl)7种,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一般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在100 mg以上。另一类是微量元素,它们在代谢上同样重要,但含量相对较少。微量元素按照生物学在体内的含量小于0.01%,每日膳食需要量以微克至毫克计。根据FAO/WHO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在1995年重新界定的必需微量元素的定义,认为维持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共有10种,即铁(Fe)、锌(Zn)、铜(Cu)、锰(Mn)、钴(Co)、钼(Mo)、硒(Se)、铬(Cr)、碘(I)、氟(F);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4种,即硅(Si)、硼(B)、钒(V)和镍(Ni);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有7种,包括铅(Pb)、镉(Cd)、汞(Hg)、砷(As)、铝(Al)、锂(Li)、锡(Sn)。目前7种有毒元素尚未证实对人体具有生理功能,但其中部分元素只需极小的剂量即可导致人类机体呈毒性反应,而且这类元素容易在人体内蓄积,且半衰期都很长。随着有毒元素蓄积量的增加,机体会出现各种中毒反应,如致癌、致畸甚至死亡。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这类元素在食品中的含量[2]。
此外,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也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只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才能维持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当其浓度低于这个范围时,组织功能就会减弱或不健全,甚至会受到损害;当其浓度高于这个范围,则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不同微量元素的浓度范围不同,有些元素比较宽,有些元素却很窄,例如硒的正常需要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不到10倍。人体对硒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 μg,如低于50 μg会导致心肌炎、克山病等,并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内障;但如果摄入量在200~1000 μg之间则会导致中毒;如果每日摄入量超过1 mg则可导致死亡。另外,微量元素的功能形式、化学价态与化学形态也非常重要,例如铬,Cr(Ⅵ)对人体的毒害很大,而适量的Cr(Ⅲ)对人体则是有益的[3]。
通常,食品中的矿物质元素主要来自以下几种途径:(1)食品本身天然存在矿物质元素,由地质、地理、生物种类、品种等自然条件决定。(2)食品生产中人为添加的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等所引入的微量元素。(3)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过程中使用各种人工合成化学品和新材料引入食品内的微量元素。(4)环境包括土壤、空气、水源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通过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富集的有毒元素[4]。
电话
微信扫一扫